
原茅山林场茅山工区知青:汤宪鸣
人生如旅行,一路艰辛,一路风景。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茅山林场的知青生活,虽然我不到两年时间,但是在这个“广阔天地”,只要你辛勤耕耘过、播种过,收获多少并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藏在你心里成长的故事,使你难以忘怀的经历。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在父亲工作的钟楼医院待分配劳动。起初在内外科实习,帮老中医抄抄药方倒也自得其乐。自从医院政工科的同志发现我写字不错,绘画还行,便经常借到政工科画报头、出板报、贴墙报。我在六中红政队打下书画基础和实用美术专长有了用武之地。按照当年毕业生分配政策,城市居民家庭只能有一个子女留城分配工作,其他都得“下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两个姐姐是三届生,去了金坛和丹阳插队务农,我哥哥71届初中毕业已经留城工作,我分配的去向是茅山林场务农。当时人小体弱,心存忧虑。钟楼医院曾多方争取,想让我留在医院工作未能如愿。
1976年5月,全市敲锣打鼓集体欢送茅山知青去茅山林场落户,因钟楼医院政治活动的需要,经钟楼区相关部门同意,1976年10月才专程送我去茅山林场茅山工区桃园知青点报到,欢送人员向知青点的带队干部介绍了我在待分配期间的工作表现和写字绘画、出黑板报等方面的特长,带队干部高兴地说:“知青点刚做好一块水泥黑板,正愁没法完成任务,这下可好了。”当时,正值粉碎“四人帮”,全国揭批“四人帮”的运动如火如荼。我放下行李、落实好宿舍便开始收集报纸上的宣传内容,选用一张漫画作为刊头,贯以通栏黑体大标题,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第一期黑板报,标题醒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注目。傍晚,知青收工回到知青点,看到刚刚出好的黑板报纷纷驻足观看,带队干部简要作了介绍,我这个新知青一下子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忐忑不安的心情也立即变得开朗起来。
带队干部看到我个子比较小,和作业队长商量,将我安排在蔬菜组工作,劳动强度相对比较轻,每天除了挑挑水、浇浇菜、干些零星农活之外,更多的时间是按期出板报、向工区简报投稿,完成茅山工区和茅山林场揭批“四人帮”等各项政治任务。茅山林场最让我难忘的是1976年冬季,参加“奋战一百天,开挖茅东河”的大会战,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寒冬腊月,茅山林场全体知青吃住在茅东河工地,打的是人海战,靠的是肩挑人抬,河越挖越深,人越来越累。清晨上工,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傍晚收工,冰冷的河水灌满了雨鞋、泥泞的汗水湿透了衣衫,我的手上长满了冻疮,肩上磨起了血泡,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完工。我被评为先进个人,出席了茅山林场知青首届先代会。
1977年3月,过完春节后回到知青点,我被正式调到茅山工区政工组工作,主要负责编印“茅山工区简报”,除了精心采编各类稿件,就是运用市六中红政队学到的刻钢板、套色油印技术认真印好每期简报。(注:刻钢板,实际上就是刻腊纸,把腊纸铺上钢板上用铁笔刻写文字和图案,然后在油印机上印刷)。“茅山工区简报”以刊头套色、图文并重为特色,每期设计了不同的刊头、套印不同的颜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短小精悍,从各方面反映知青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受到场部、工区干部和知青点的好评。


值得回忆的是,在茅山工区有缘和市六中高二(2)班同学李储储合作共事。茅山工区有三大组: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管理三个知青点。我在政工组,负责政治宣传、群团工作,李在生产组,负责生产协调、工具发放。我们既是校友,又是战友,工作中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茅山知青中跃跃欲试者不少,我和李储储在市六中高中学习成绩比较好,我更喜欢绘画。所以信心满满报了名。他报考文科,我报考美院,工作复习两不误。考试前一天傍晚,因为紧张复习了几天,想放松了一下心情,开始我俩是相互提问,相互答题,后来便嬉笑打闹、玩起了摔跤游戏。李储储不小心摔倒,头部碰在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上,鲜血直流。当时,工区领导和在场的同事都很紧张,立即送他到场部医务室包扎,好在伤势不算太重,晚上伤情也没发生变化。第二天上午,李储储头部包扎纱布走进了考场,当时我还幽默一句:“轻伤不下火线”。也许是复习时间太少,也许是情绪受到了影响,1977年高考我俩都名落孙山。因为我报考的是美院,文化考试容易过关,关键是美术专业考试。当时我们工区报考美院的几个茅山知青,文化考试结束后相约一起乘车去无锡参加专业考试,当时考生有数百人,每个考生现场完成一幅素描作品,一幅人物速写,一张命题创作作品。交卷后,几个人自我感觉好像都不错,之后便一直没有了音讯。后来有专业人士说,首批美术考生有300多人,录取者寥寥无几。报考美院,考前没有经过专业辅导培训的考生,一般很难被录取。“学然后知不足”,事后想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首次高考,重在参与”,自己的心情也释然了许多。

1978年4月,茅山知青大批返城,我和李储储一起回到了常州,同时分配在常州混凝土构件厂(后改名为常州建筑构件总厂)工作。经过短期学习培训后,李储储去混凝土车间做搬运工,我在机修车间当钳工。我们都不满足现状,写好书面报告,相约去厂部请了事假,一起备战1978年文科高考。然而,我在家复习了半个多月时间,厂组织科长找上了门,传达厂领导的意见,说是查阅了我的档案,了解到我在茅山林场茅山工区曾负责过政工组、团总支工作、有书法美术特长,打算安排我脱产,接任工厂专职团干部工作,之前请的假也不算事假。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也动员我放弃高考。无奈之下,我便回原单位上班,走上了企业专职团干部的岗位。
茅山林场是我工作的起点,茅山知青生活是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宝贵的一笔财富。开挖茅东河,学会了“坚持”,编印“茅山工区简报”学会了“认真”。实践证明,坚持的人改变命运,认真的人成就事业。我虽然没有搭上高考的列车,但是坚持自学,完成了大学专科和函授本科的学业;我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实现了从团干部到党务干部的转换,从业余通讯员到媒体记者编辑的跨越,受聘高级政工师职称。
山高人为峰,感谢茅山,感谢茅山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