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茅山知青生活

原茅东公社对达大队商业知青点:张凤英

        许多年过去了,茅山知青生活的场景仍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知青点的劳动、学习、生活和文娱活动等,都促进了我们知青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在学会种植各种农作物到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的同时,大家懂得了劳动的艰辛……那是一段青葱岁月,一段奋斗的岁月,一段成长的岁月。记录这段知青生活,是我多年的愿望,它是我的人生财富,是留在我脑海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后排右一为作者当年下放知青点时的留影)

        我们对达大队的知青都来自商业系统,刚来到茅山知青点时,大都是第一次离家,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心里不无忐忑迷惘,也充满了新奇感。我们会常到知青点周边转转,呼吸与城市不一样的新鲜的空气,感受山中泥土的气味,知青点附近村落里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相继而熟:玉米棒子鼓鼓的,争先恐后地漏出笑脸,长出长长的胡须;村落边大片大片金灿灿的稻田,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开始了全新的知青生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融入到我们每一天的劳作中,好在刚参加劳动的知青大都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劳动热情非常高涨。插秧时,大伙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秧苗插的既快又整齐,就连带队老农都连连夸我们。收麦时,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挥舞镰刀收割忙,没有人叫苦叫累。有的知青不小心被麦秆扎破了手,有的被镰刀割伤了手,鲜红的血瞬间浸透了整个手指,那种疼痛是很揪心的,但他们都非常坚强,做了简单的包扎就又继续去干活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段时间后我们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农村生活。当地老农也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农田耕种的知识及做各种农活的要领等,使我们学到了更多农业常识和农活技能。

        七十年代,生活普遍较为艰苦,知青点的物资供应更是匮乏。每天的下饭菜是农民自己腌制的咸菜和萝卜干,有时也会烧一些自己田里种的蔬菜,肉是基本没有吃的。因为干农活很累,所以大家吃得都比平时多。可即使是这样,经常干一会农活又饿了。一方面是干体力活消耗能量大,还因为吃的菜里面几乎没放油,不抗饥。幸运的是,家里偶尔送肉、送菜和零食给我们。我们早晚都是煮面并搭配放些家里带来的食物来填饱肚子。这段知青生活,让许多人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每次回城后总能大包小包带一大堆吃的回到知青点;父母来访时,又经常送过来一堆食物。尤其是女知青们,父母更是疼爱有加,临别时父母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吃好照顾好自己,依依不舍挥泪告别,场面很是心酸感人。

        知青们田间劳作十分辛苦,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和周边村落百姓相处也很融洽。我们时常会自己组织一些娱乐项目自娱自乐。我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晚上,我们点燃了篝火,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聊着,唱着,笑着,闹着。知青中人才济济,有的擅长吹笛,有的擅长口琴,有的唱歌特别厉害,有的舞姿特别优美。我还记得那晚的篝火烧的很旺,通红通红的,把大家的脸也映的红彤彤暖洋洋的,山里久久回荡着着我们的笛声,口琴声,歌声和欢笑声。

作者(两图中左五)和当年爱唱爱笑的女知青在一起

        我们知青还时常与大队的老乡联合邀请放映队来放映,一起观看露天电影。傍晚,早早吃过晚饭,老乡们和知青们就熙熙攘攘,自带板凳兴高采烈的赶到放映场,3个一组,5个一群,时而低头私语,时而哈哈大笑,其乐融融。

四十年后知青点前的留影

        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生活,从一开始的新奇迷茫,到逐渐适应再到最后的乐在其中,那些当时的坎坷和艰苦,到现在已经化成一份经历和对生活的浓浓热爱。知青生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学会了农活也学会了独立生活,身体强壮了,性格更加淡定、稳重了,思想上也更加坚强、成熟了,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很多事物都在时间之河中逐渐暗淡消失,但这宝贵的知青经历,却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闪耀着钻石之光,激励我不断前行。

时过四十年后的知青们欢聚留影(第二排左三为作者)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