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茅麓茶场九工区知青:胡庆国
为了响应征集知青老物件,我又一次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些知青时期购买的书籍,捐给筹备中的宝盛园“茅山知青陈列馆”。看着这些早已泛黄的旧书,往事历历在目:
我们68年底下放茅麓茶场的老三届常州知青头三年每个月工资15元,相当一部分男知青生活费用都捉襟见肘,是没有什么余钱买书看的。那时,我们九工区的知青逢休息天,最喜欢结伴去逛直溪街镇,因为那里有新华书店,每次去那儿花较多时间蹭书看,掏钱买书是极其罕见之事。72年起我们的月工资调整为23元,后来又增加到28元,最后是33元。这样,我们的工资就有了积余,抽出一点余钱购买自己想看的书,也就有了可能,比起挣工分糊口的插队知青,经济真是要宽裕太多了。所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茅麓茶场知青为主的图书消费群体,每月1、11、21日三个休息天都会有人来回步行二十余公里,去逛直溪新华书店,不是每天都开门的书店,也总是在茅麓茶场“法定”休息日开门,等候着大家光顾。到后来,书店(唯一)营业员王尔同志索性不定期地将新出版的图书,捆扎在自行车后,暂停门店营业,骑车亲自送到茅麓茶场有关工区,向大家推销图书,我们九工区由于购书的知青相对较多,他来的次数也格外多一些,这样也省了大家不少赶直溪的时间,大家非常感谢他,愿意尽可能多地购买他带来的书,而他也能多一些完成销售任务。
从73年起,我分别从直溪和常州、金坛等地新华书店以及石马供销社,购买鲁迅文集,直至77年3月在常州新华书店购买到《汉文学史纲要》,总算配齐了全部24本再版鲁迅文集。历时数年孜孜不倦地觅书过程,也象文革前我集邮一样,给了知青年代的我极大的心理满足。诚然,其中有的杂文读得多一些,有的也只是随便翻阅一下而已……。

记得我小时候读三年级时,叔父就开始将他的藏书陆续借给我看,先是《西游记》、《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学五年级时读《三国演义》,虽然文言文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总算能够通读下来。六年级时,叔父将他的藏书《红楼梦》拿出来让我试读,少不更事的我硬着头皮看了几天,实在看不下去,只好将书还给叔父说:这书消化不了,看不进去,不看了。可惜,叔叔和我父亲的藏书,均在六六年“破四旧”时,被怕“惹祸上身”的婶婶和母亲,主动放在灶堂里当柴火烧了两大锅开水,当我从学校回家时已经烟消云散了。1974年,毛主席对许世友将军说:要读懂封建主义,《红楼梦》起码看三遍。于是,全社会掀起了看《红楼梦》的潮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名正言顺地再版了《红楼梦》,于是,我在直溪新华书店预订了一套四卷本的《红楼梦》,打算”起码看它三遍以上“的。拿到书后,确实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年轻时的我,总算将此书看进去了,阅读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欣赏着字字珠玑的文采,真心地感受到了曹雪芹能写出此书的不易,绝非常人能为。看完第一遍后不久,我又开始看第二遍,看到一半多一点,终因茶场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繁琐的工作,把《红楼梦》也搁在一边了,未再有精力第二遍把它读完。因此,对于什么是封建主义?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好在我这个平头百姓不是搞理论研究的,也不需要去弄得太懂而已。后来我只要看到有关红学的文章应用的词语或章节,引起我兴趣时,也会翻起书籍,对照着看几段加深点影响。

俗言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第一次看百回本《水浒》时,正是十二、三岁年少时,心里十分崇拜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贪除恶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也根本没有看到小说有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之说。1975年,毛主席评《水浒》架空晁盖,批宋江接受招安。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了120回本《水浒全传》,本人又“不失时机”地购买了一套,看了一遍又束之高阁了。后来,才知道是“四人帮”借题发挥,76年还将批《水浒》宋江掀了个“高潮”,实质是影射周总理保护、“解放”老干部。本人政治水平不高,只知跟风而不知所以然。

文革”前,我们的初中教材里就学过“范进中举”,任课老师分析、讲解甚是精辟入理,但我一直没有看过《儒林外史》全本。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古典小说、文集开始再版。1978年“五·一”劳动节,趁休息又结伴去逛直溪(去新华书店是必修项目),我终于有机会购买到了《儒林外史》。


因为崇敬周总理“忍辱负重顾大局,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看到有人著文宣传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也赶紧跟风买了本《诸葛亮集》。
我是1967届初中生,书读到初二即66年6月中旬,因“文化大革命”停课了。那时,一般初中在初二、初三两学年同步开设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两门课。而我们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却偏偏弄了个初二一年学初中物理,初三一年学初中化学的课程设置。因此一初中的67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天学过化学,什么化学反应、元素周期律均未入门,基础知识就象缺了个角,往往无法应对涉及化学的平常话语,实在让人烦恼。看到新华书店发行了自然科学小丛书《元素周期律》,当然第一时间下手买下,补上一课。
1968年8—9月份,学校“复课闹革命”已经好几个月了,“老三届”的学生还占据着原来的教室,“新初一”(69届)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其它临时房间,70、71届的学生不得不滞留在原来的小学里。常州的初中生总算“四个面向”方案出台了:我和一些同学被“军、工宣队”告知,被划分到“常州无线电技校”上学,录取通知书近几天就可寄到你们家中。上大学的路走不通了,可以学点无线电知识,今后可以靠技术吃饭还是不错的,为此心里着实高兴了几天。据说:有天上午,住在常州西门一带少数人已拿到了邮寄通知书,被下令紧急收回。“四个面向”方案取消,所以,不能掌握点无线电知识,一直是心中的遗憾!现在的人们对电视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了,那时的我们确需要科普科普,于是《电视》科普小丛书就成了我的读物。当然《原子核和原子能》也是需要科普的同样成了我的读物。


1978年11月,由于茶田冬季施肥翻山(松土)突击劳动正酣,九工区知青有三个休息天没人去直溪了(1、11、21日),22日这天,茅麓茶场电影放映队按计划到九工区放露天电影(越剧)“红楼梦”。粉碎“四人帮”后,电影“红楼梦”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追捧,不但本工区的男女老少趋之若鹜,还吸引着四邻八村的“红粉”追剧,因此下午工间歇息期间,就有不少家属、小孩早早就把板凳放好占据有利位置。此时,直溪新华书店的王尔,推着自行车出现在九工区的小广场上,打开书包架上的牛皮纸大纸包,招呼大家去选书。好些人都涌上去挑挑拣拣,这次我选中了一本叫《爱迪生》的故事小册子,付完书款半个小时的工间歇息时间已经结束,我只得将书收好,随上工的队伍去大田继续劳动。由于晚上要放电影,收工号在高音喇叭里一响,工区各队队长没有拖延劳动时间,马上招呼大家及时收工回家。我去食堂打上晚饭回到宿舍,边吃边看起《爱迪生》来,不想看得晚饭碗撂在一边没洗,电影“红楼梦”也放弃不看了。当时,看着爱迪生的故事,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呼吸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空气,观察到了启迪人生的不朽精神:爱迪生一生有二千多项发明,是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他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并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五岁时听说母鸡趴窝是用体温孵出小鸡,就拿鸡蛋自己趴着不动,也想孵出小鸡。仅仅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就被老师嫌弃,失学后是母亲不厌其烦地教授他基本知识,他喜欢实验,爱动脑筋。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在19、20世纪都是划时代开创性的,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工场也是开了“研究所”的先河,可谓示范意义深远。全书仅用十一个故事描写了他的一生。我一口气连夜读完了这本小册子,感慨良多,提笔在扉页上写下了如此词句:此书买来的第一天晚上,主人宁願放弃看电影“红楼梦”,并且是送到门口的,在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下,一口气看完了此书,颇多感慨,写上几字,以致永恒的记忆。胡庆国 七八、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时四十分 塗于茅麓


约在75年夏秋,直溪新华书店的王尔给我送来了一本《知识青年地图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本人今生看得最多,应用最多的一本书籍,以致它的封面封底先是分离,后已不知去向,属于残书了。它与其它地图册相比最大特点是:在各国地图、分省地图之前刊有星系知识,尤其是刊出了两幅南、北星空图,对天上的恒星及星座辨认帮助极大,夏夜纳凉时仰望着星空,对照星图反复辨认,反复观察,浩瀚的宇宙使人心驰神往想入非非,幻想着以后有机会去学学天文学、做个天文工作者该多好啊!当然,后来回城了,天文工作者做不成,进了土产公司搞采购调运,翻着地图全国各地到处跑,倒也物尽其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在什么地方,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什么方位,至今基本了熟于心,全赖此《知识青年地图册》。


那时,茅麓茶场九工区的知青,尽管对于繁重的体力劳动疲于应付,但还是活跃着一支坚持体育锻炼的队伍:篮球、乒乓、打拳、舞剑……。因此,各种武术教材也成为我购买的对象,开头心很大,想多练几套的。最终,本人还是只有杨式太极拳、太极剑练了几年,离开茅麓茶场后没有坚持,荒废了。


2020年就要到了,我也将要成为“70后”了。回想往事,我们确实也曾年轻过,买书看的经历有时也很有趣。这些藏书,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我把它们捐出来放到陈列馆里,这很有意义,可以做个“知青年代”买书求知的历史见证。